首页 首页 > 院校动态
字体

南通职业大学深化内涵全面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

 

南通职业大学始建于1973年,是我国举办最早的公办高职院校。学校位于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城的南通市区,占地千亩,设有机械、电子、化工、建筑等11个学院、52个专业。学校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等荣誉;学校是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全国全省高职研究会基础课改革研究会主任单位、江苏省高职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高职研究会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研究会主任单位和南通市职教学会会长单位,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2015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学校分别位列全国全省高职高专竞争力第32位和第6位;2016年江苏省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江苏省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江苏企业高校园区人才竞争力报告》显示,学校位列江苏高职院校人才竞争力第10强。

学校始终将招生工作视为生命线。自2013年起步入提前招生的行列以来,始终保持良好态势,生源量大质优,诸多体育、艺术、科技等特长生纷纷进入我校,他们到校后,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长为学生干部、技能竞赛大奖获得者和各类大型企业争抢的香馍馍。目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社会满意度高,连续8次被评为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专转本考试上线率、录取率及高分考生人数一直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3名。

学校着力加强内涵建设,质量工程取得丰硕成果。现有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现有国家级重点专业5个、省重点专业群4个,省品牌或特色专业9个、省示范建设重点专业(群)4个,省品牌立项专业1个、省高水平骨干立项专业4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6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重点)教材26部;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生技能证书获取率99.8%,毕业设计(论文)连续六年获省一等奖、评优获奖率稳居全省前列,计算机、英语考试通过率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二五以来累计获省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奖项311项。现有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达51.58%;硕博士占比达60.47%双师型占比达88.93%;拥有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支、省级教学名师3人、市级教学名师8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1人、市“226工程培养对象12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6人。

学校现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省级产教融合平台2个、省级研究院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市级公共服务平台6个、市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市级产学研协作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所8个、校级科研团队6个。学校市级以上科技项目年立项和完成近100项、年经费到账100余万元,横向项目年立项50余项、年技术服务经费到账近800万元、年技术交易经费到账近300万元;现拥有国家专利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50余项。学校通过合作共建、冠名办学、引企入校、引校入企、订单培养等,着力推动校企务实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牵头组建南通建筑产教联盟,筹建混合所有制张謇建筑学院;与区域内9个行业协会、200多家企业建有稳固的合作关系,现共建有5个校企共建二级学院、3校中厂26个订单班、36个学生就业创业基地、238个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和216个教师下厂实习基地,合作开发课程291门、教材239种。学校年提供企业技术服务5000余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800余次;科技成果向产业、教学转化率分别达35%60%。学校90%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行业专家、各类评审委员,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开放式办学道路,在印度尼西亚、纳米比亚建有南通职业大学职教中心,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首批纳米比亚留学生项目被纳入总统振兴计划,该国驻华大使亲临学校慰问。学校与加拿大道森学院合作办学的建筑施工技术专业高水平通过了首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并被立项为省首批高水平中外合作项目示范建设点。学校积极服务南通企业走出去和海外通商产业发展,是南通市外侨办、南通世界通商总会命名的南通侨之家职业人才培育基地,是省侨办确定的全省高校十家为侨服务工作站之一。

十三五以来,学校正以目标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立交桥、职教培训集聚区、产教融合大平台、高职课程超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学校私有云六大要素,构建对接区域产业链的专业集群、特色化的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扁平化的现代大学治理、品牌化的校园文化等五大体系,提升实践教学、科研应用、文化传承、协同创新、资源融合、环境应变、现代治理等七大能力,为把学校建成创业型、综合实力保持全国前列的高职院校而努力奋进。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打印 打印此页
上一篇: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就业 “直通车” 下一篇:苏州市职业大学:争创国内一流院校 成就师生出彩人生

搜索失败

搜索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