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成果分享
字体

构建科学有效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复试评价体系

 

    文章分析了在研究生招生改革新形势下,针对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构建科学有效的复试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目前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复试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设性的提出加大以综合能力考查为重要参考指标的笔试权重;加强临床实践技能考核,淡化导师个人因素,突出学科整体考核;规范评价依据;引入心理健康测评等方法构建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硕士生复试评价体系,在提高复试有效性的同时,实现硕士生招生工作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关键词  医学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  复试评价体系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关口。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深入改革,复试作为硕士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和提高生源质量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2006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复试工作的原则和具体要求[1],这是教育部首次出台的针对复试工作环节的专项文件,同时也是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不可否认的是,此项改革在推进复试工作科学性、公平性方面都向前迈出了重大和可喜的步伐。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审时度势,进一步对研究生的教育结构进行重大调整,2009年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为加速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以注重研究生临床能力为导向。在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招生制度改革逐渐深入,复试在硕士生招生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显。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复试评价体系,并从中选拔出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医师职业素养的考生,已成为当前医学院校硕士生招生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复试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模式决定

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立是我国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从以学术型为主向以应用型为主的一次战略性调整。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临床医师,这对研究生的临床知识掌握程度和相关科室病种的临床诊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各校都针对培养目标制定了相应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方案,期望研究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合理支配时间,既在掌握临床知识、提高临床技能的同时并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如上海构建了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有效消解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双重身份主体认定的矛盾[2]。又如南京医科大学开展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江苏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向接轨工作。自2009年以来,两届试点培养的研究生分别有46人和109人通过了20122013年江苏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这些研究生毕业时取得了四证(即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合格证书),这在全国也尚属首次。由此不难看出,不同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考生在被招生单位录取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同时,也多了一个身份即住院医师身份。从广大考生中选拔出住院医师和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的合格生源,必须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复试评价体系,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考生能够尽量多表现出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选拔出真正具有职业潜力的考生进入到研究生培养阶段,培养出适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2.现行硕士生招生考试方式决定

目前,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由初试、复试两部分组成,初试采用笔试形式,政治、英语试卷由国家统一组织,专业课试卷则由国家统考、联考和高校自主命题共同完成;复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内容设置不尽相同[3]。这样至少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初试成绩仍易被作为考生被录取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容易把选拔优秀人才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这种只重视考生初试成绩的高低,却忽视对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造成考生进入临床培训后出现考研分数高,临床实践能力差的现象,而一部分真正符合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考生因为初试的分数不佳而被淘汰掉。二是与初试不同,复试内容更多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这些对考生能力的考查往往涉及到主观判断,无疑增加了复试结果的量化难度,难以量化的结果又使复试的公平性受到质疑。因此,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复试评价体系,实现复试的公平性、科学性,使招生单位全面了解考生综合能力,从而达到选拔合格医学专门人才的目的。

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存在的问题

1.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评价体系相同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不宜采用与学术型硕士生完全一样的选拔方式,虽然两者初试科目考试科目及内容是完全一致的,但复试应从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的出发,更加重视复试过程中对于考生临床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有的招生单位并没有针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分别设置复试考核评价体系,两种学位类型的复试内容也是完全一致的,这样就不能科学选拔出适合不同学位类型的考生。

2.复试评价方式单一

研究生复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一般都采用笔试加面试的形式。对于复试中的笔试考核,很多招生单位并没有很好利用起来,往往是本专业导师组考前命题,仍然侧重对考生专业基础知识的考查,题型单一,内容单调,忽视了本应针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理解运用能力的进一步考查。对于面试,其有效性也令人担忧,一方面,一些根本不适合通过面试考查的因素被要求通过面试予以评价,如考生的道德诚实和责任心等,事实上这类因素很难通过面试而得到准确具体的评价,但是这些人格特质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十分的关键和必要;另一方面,面试考核实施中普遍存在程序不规范、问题设计不科学、评分标准不明确等问题,考核的内容缺乏对专业学位针对性和区分度,更不要说对考生进行全面综合素质的考核。

3.部分导师选拔研究生中重科研、轻临床

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培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是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德育、科研以及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教育部文件要求要充分发挥和规范导师群体在复试选拔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导师群体的学术权力和责任,不断提高导师群体科学规范选拔人才的能力。有部分导师对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热情不高、认识上存在偏见,认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消耗了大量时间进行临床轮转,从而导致为自己分担临床工作及科研任务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科研产出不高,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势必会导致导师在复试过程中对考生的考查重科研、轻临床,不能真正筛选出综合能力突出的医学专业人才。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复试评价体系

1.突出综合能力考查为主的笔试

复试的笔试应有别于初试,笔试内容考核的重点不应是考生对教科书知识点的考核,而是应突出考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如南京医科大学自2012年以来,对于医学专业学位考生除了有专业课的笔试还增加了临床专业技能笔试,考查内容包括采集病史;诊断性检查的应用及其结果的解释,如心电图 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病例分析及诊断技能;提出诊断计划、治疗决策的技能;考查范围覆盖临床医学或口腔医学各二级学科,题型全部采用病例摘要型或病例组(串)型选择题。该临床技能笔试对于在本科阶段重理论学习、轻临床能力训练的考生有较好的甄别。此外,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考生的专业外语能力也日显重要。能够熟练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研究生,能够更多的接触到学科前沿知识,了解所研究课题的最新进展,激发创新思维,有助于课题的进行。因此,在笔试中增加专业外语的考核,也是对考生专业能力的重要考查。

2.加强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淡化导师个人考核,突出学科整体考核

选拔出住院医师和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的合格生源,应该要加强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突出学科或学院整体考核。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学和外科学中临床思维考试应用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助学助教系统进行机考,内科学临床技能考核由内科教研室协助完成,选择真实病房患者作为考核病例,由有经验的专家组成考核小组进行各个环节的评分;外科学临床技能考核采用动物手术操作,制定合理考核分值。在考核小组成员的选拨上避开招生的导师、或导师参与但不记入分值,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考核的公正性。在二级学科统一面试中,将所有考核分数给予招生导师,最后以综合复试排名录取研究生。北大人民医院的做法,不仅客观、科学、规范地考核了考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而且避免了各复试小组由于导师重视程度和组织程序上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科或学院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的特殊重要性,筛选高分高能的学生,而筛掉高分低能学生,真正选拨优秀的人才进入医院进行培养。

3.利用考生提供材料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招生单位在复试时,可以要求考生提供在学期间的成绩单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大量研究表明,本科成绩是多种研究生学业绩效的有效预测变量,而且其预测效度往往大于标准化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4]。本科GPA是对本科四年上百学分、数十门课程学业绩效的综合反映,与单次研究生入学考试相比,本科成绩对考生学业能力乃至综合素质的反映可能更为稳定[5]。然而,在我国研究生复试中,本科成绩并未受到重视。通过在学期间的成绩单,可以看出该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否与职业背景相衔接,是否具有担任住院医师的一定量专业知识。通过考生本科期间的各项获奖证明,可以看出考生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招生单位可以将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并加以评价。通过这部分工作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考生背景及其他情况,对考生进行多方面素质评价。

4.嵌入心理健康测评,科学评价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研究生中发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增多[6]。研究生复试具有时间短、考生量大等特点,如何在较短时间内科学地评价考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复试工作提供科学的参照依据,现阶段已有不少高校,如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招生单位,采用心理测评软件大学生人格问卷量表、等对考生进行心理测评试。由于心理测评的测量问卷功能有限,单凭一次心理测试,不能完全反映考生心理状况,故心理测评结果不计入复试总分,但为在同等条件下择优录取心理素质好的考生提供了说服力。

四、结语

复试是进一步考查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关键。随着研究生招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树立科学的人才选拔理念,建立科学有效的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复试评价体系,坚持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选拔方式,成为医学院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69.

[2] 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49-54.

[3] 于鹰宇,高伟涛.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102-104.

[4] 孙晓敏,薛刚.国外研究生选拔方式对我国研究生复试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165-193.

[5] 薛刚,孙晓敏.如何有效选拔研究生——国外研究生选拔实践的证据[J].教育科学,20118):67-78.

[6] 金晓凤,陈庆健等.心理测评嵌入研究生复试中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6):390-391.

 

(作者:柯巧  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打印 打印此页
上一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社会考试健康发展刍议

搜索失败

搜索内容不能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