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诊断性评价报告撰写工作顺利启动
为开展对高考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的深入挖掘,实现高质量的定性分析,充分揭示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达到服务教育决策和改进教育教学的目的,26日下午,省教育考试院科研处召开2018年高考诊断性评价报告撰写动员会,来自全省13个市共36名学科评价专家出席会议,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吴仁林出席会议并讲话,学科评价专家代表和科研处同志分别作专题讲座。
吴仁林指出,高考评价试点工作是我院积极应用考试大数据,主动服务基层教育教学,助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开展两年多来,逐步实现了“三个提升”,即各市重视度逐年提升、基层认可度逐年提升、改进教育教学深化教育改革的反馈指导作用逐年提升。今年是我院实施试点工作的第三年,试点范围扩大到8市16校。今年也是我院第三次组织专家集中撰写诊断性教学建议,这是在定量分析基础上开展的定性分析工作,是挖掘数据价值、对话教学一线、实现评价改进功能的关键环节。为确保高质量完成,前期科研处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精心遴选专家、夯实团队力量。进一步面向试点单位征集学科评价专家,经过推荐、省考试院审核把关,充实了80余位学科评价专家进入专家库,并从中精心遴选了9名学科带头人加入到撰写团队。二是采取多项举措、提高撰写质量。组织试点单位撰写自我分析报告,既培养试点单位运用数据、分析数据、研究数据的能力,也作为专家撰写诊断性评价报告的重要参考资料。特意安排每个地区1市2校的报告由同一名专家来完成,有利于专家对同一个地区加以全面、深入地比较与剖析。三是调整组织形式、保障撰写效果。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灵活写作方式,在宁集中写作期间充分交流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准确理解写作要求,熟悉掌握写作方法,剩余任务带回完成。实行组长负责制,各组报告初稿先交组长审核把关,再按组别统一交科研处审定。四是升级保密措施、提高安全系数。对各类报告材料进行专门化处理,隐去具体地市、区县和学校名称,仅提供主要背景信息,删除与本学科无关的报告材料,与专家现场签订安全协议书,以光盘的形式交付,确保数据安全。吴仁林希望专家们能够依据数据结果,参考试点单位自我分析报告,结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开展深入评价,同时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强化责任、合力攻关,确保高标准完成诊断性报告撰写任务。
科研处相关负责同志作我省高考评价报告专题解读,指标介绍与学科示例相结合,引导学科专家对学科数据进行有效串联和深度加工。学科评价专家代表、南京一中江北新区分校副校长(正校级)赵士祥作“走向‘数据分析素养’的图形释读与教学启示”主题讲座,结合两年的写作经验,就如何将“数据语言”转化为“学科语言”和“教学语言”,撰写出高质量的诊断性教育教学建议进行了权威的指导和示范。大家普遍反映,两场报告主题突出,讲解清晰,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对撰写高质量诊断性报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加上今年科研处对写作要求和模板进行了更为科学细致的调整与完善,今年的写作质量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动员会结束后,学科专家随即分学科讨论、投入工作,预计于11月12日前完成诊断性评价报告写作任务。
评价会议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