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专业数量多,选择余地大,五个专业第一次招生
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具有110多年的悠久办学历史,人文积淀深厚,教育资源优越。学校现有110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学校正大力推进“规模大校”向“内涵强校”、“改革名校”向“质量名校”的转变,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1.扬州大学2013年招生计划及招生专业安排情况如何?
2013年扬州大学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计划招收本科生6100余人。其中江苏省内招生近5000人,招生本科专业(不含方向)109个。招生专业涵盖了整个十二大学科门类。招生批次有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都是江苏省最多的学校,给广大考生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
2.学校今年有哪些专业是第一次招生?
有5个专业是第一次招生,艺术类的音乐表演专业;外语类的翻译专业;理工科类的统计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农科类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3.学校对学业水平测试等级要求是如何确定的?
根据《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的有关规定,我校针对不同批次、不同专业类别对学业水平测试的等级提出不同的要求。
选测科目: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均为2B。
必测科目:普通类专业统一确定为4C1合格;体育、艺术类专业为4C。
综合素质评价:按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规定执行。
4.学校有哪些重点专业?有多少硕士、博士点?
扬州大学现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动物医学、农学、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水利水电工程、汉语言文学。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涉及14大类41个专业,具体是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商务英语、日语、朝鲜语、历史学、档案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村区域发展、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动物医学。
作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二级博士点53个、二级硕士点225个;博、硕士专业学位14种;博、硕士研究生8400余人。
5.学生入学后可否申请转专业?
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我校规定:在籍全日制一年级本一、本二批次本科生(不含中外合作办学学生),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规章制度,无违规、违纪记录,身体条件符合转入专业招生的要求,对所转专业有一定的志向和爱好者,通过转出学院审查、转入学院考核、学校批准后,可于入学后第二学期申请转专业。体育、艺术专业可分别在体育、艺术大类内部转专业。
6.今年学校录取的主要规则是什么?
录取的基本规则: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招生政策,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以文化成绩为主,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录取。具体来说:
(1)根据江苏省“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改革方案,对进档考生按照“遵循专业志愿,依据选测科目,先分数后等级”的原则决定考生录取与否及所录取专业。①先分数后等级:即对进档考生按总分排序,当总分相同时,再参考考生的学业水平选测科目考试等级排序,决定考生是否录取及所录取专业。②专业之间设定分数级差,级差为0-3分。
(2)对报考我校英语、翻译、日语、朝鲜语、法语、阿拉伯语专业的考生,高考外语单科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95分;报考国际商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考生,外语单科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85分。
(3)艺术类专业录取办法。美术类专业:对文化分与专业分均达省控线的出档考生,按考生文化分与专业分之和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对其中文化分或专业分排列前三名的考生优先录取;音乐学专业:对文化分与专业分均达省控线的出档考生,按其专业成绩择优录取。
(4)体育类专业录取办法。对文化分和专业分均达省控线的出档考生,按考生文化分与专业分之和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对专业分排列招生计划数前8%的出档考生优先录取。
7.扬州大学人才培养上有哪些特色?
追求卓越:我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全面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制订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标准,修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彰显个性: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学校平台和以专业大类为基础的学科平台。全面实施以选课制、弹性学制、导师制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设置多层次、多类型、多方向的选修课,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要求。
鼓励创新: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学生可以或者进入导师的科研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或者自己寻找课题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学校开展了“研本1+1”活动,让本科生与研究生一起学习、研究。学校设有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必修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大型学科竞赛。
注重实践:学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强化实践能力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连续15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8.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
我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积极实施“百千万就业工程”,努力打造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平台。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6%以上,其中,协议就业率保持在88%以上。学校被省人事厅表彰为“全省高校毕业生人才引进工作优秀协作单位”、被省教育厅授予首批“创业教育示范学校”、连续七次荣获“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
(来源:《江苏招生考试》)